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6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013年1月26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 徐守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全省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是发展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罕见自然灾害,沉着应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能源紧缺、资金紧张、通胀压力加剧等多重困难,超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是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万亿台阶,年均增长13.3%,达到2.2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十。非公有制经济突破万亿规模,年均增长14.6%,增加值达到1.28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跻身万亿行列,年均增长27.7%,累计完成4.9万亿元,是前五年的3.6倍。金融支持进入万亿阶段,五年融资总额达到1.32万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于2008年、2010年先后超过万亿,2012年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
二是经济建设出现转型发展新变化。经济发展效益提高。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2%,达到2931.8亿元,是2007年的2.6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242.140.7调整为13.647.439。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达到8567.5亿元,是2007年的3倍,实现利润1320亿元,是2007年的2.7倍;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五年新增6个千亿产业,总数达到9个;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6%。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完成5085座各类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农村1460万人的安全饮水;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8%,粮油深加工及物流产业突破千亿,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3%,达到2234.1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60.6%;工业、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投资分别是2007年的3.9倍、2.7倍、3.9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7年的2.3倍,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创新型湖南建设全面推进。五年取得4500多项科技成果,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育种等重大成果;五年获得授权专利6.8万件,新增全国驰名商标174件。数字湖南建设稳健起步。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基本建成,“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一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和试验区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发展新成效。五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743个,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交通,初步形成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立体交通大格局。京广高铁贯穿全境,沪昆高铁加快建设,铁路营运里程五年新增1071.7公里,总里程达3840.7公里;高速公路突飞猛进,五年新增通车里程2213公里,总里程达3969公里,出省通道达到15个;公路通车里程五年新增5.86万公里,总里程达23.4万公里;城陵矶新港工程、益芦千吨级航道改建工程等重大水运项目建成投产;航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10.7%,黄花机场跨入全球旅客吞吐量百强行列。能源,基本形成保障有力、布点合理的支撑体系。发电装机容量3278.5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55%;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快速发展;“气化湖南”覆盖9个市;省内主干电网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稳步推进,初步建成“纵穿南北、横贯东西”的500千伏主网架结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6.7%,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长沙、常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浏阳株树桥引水工程竣工投产;涌现出一大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引擎。长株潭试验区第一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重点领域原创性改革106项,率先全国出台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准、考评、监管、法规和示范创建体系;以通信并网升位成功、半小时综合立体交通基本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湘江风光带建设为标志,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取得重大进展。长株潭带动作用增强,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2.6%,湘南、大湘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3.3%、12.6%、13.9%。启动绿色湖南建设。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20.4%;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县以上城镇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实施,湘江、洞庭湖水质明显好转,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基本建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崀山申遗成功,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7%以上,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五是改革开放形成内外互动新格局。省属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扫尾、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全面建立。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金融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华融湘江银行、吉祥人寿保险公司开业,初步建成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完成首次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摸底。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第二轮土地延包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阶段性任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居民阶梯电价全省试行。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额分别是2007年的2.3倍和7.8倍,分别达219.4亿美元和6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7.4%,达72.8亿美元,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27家;中联重科、南车株机、巴陵石化跨国经营实现突破;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启动,衡阳综合保税区获批,城陵矶水运口岸至港澳直达航线开通;与37个部委、34家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48个。
六是人民生活步入持续改善新时期。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924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7%,五年完成15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达到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8%,达到7440元。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23.6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0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向全覆盖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全体职业人群。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防灾减灾救灾有力有效,累计救助灾民2200多万人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投资967.8亿元、89.9万套,解决107.3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50多万户农村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五年分阶段累计扶助228.8万人脱贫,武陵山和罗霄山地区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范围。
七是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发展取得新业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2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华声在线改制步伐加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13件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预计达到11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电广传媒、拓维信息、中南传媒、天舟文化成功上市,“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湘”字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八是社会发展形成和谐稳定新局面。科教兴湘战略深入实施,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有效对接产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快速有力。人口素质稳步提高,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公共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增强。食品、药品等安全保障加强。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企业联网直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全省治安平稳、大局稳定。
九是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以及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高度重视、积极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一规划两规定六办法”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实施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累计精减压缩行政审批项目1000余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入推进,举办重大决策听证会1800余次。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9件,制定规章41件。政务公开不断深化,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上线运行,省政府中英文门户网站综合排名连续五年进入全国前十。政府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绩效考核稳步推进。村委会换届“直选”普遍推行,完成第七次、第八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2546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十是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出台国防动员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改进兵役工作,全民国防观念不断强化,国防动员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进民兵建设转型,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整体跃升。军政军民关系密切,驻湘部队、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四化两型”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们经受重大考验、应对严峻挑战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致力同步提升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始终坚持握紧拳头保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办民生大事,致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致力增强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始终坚持务实干事,齐心协力稳增长,一心一意抓发展,致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工作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全省人民奋力开拓、奋发进取的结果,得益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7100多万人民,向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政法干警,向中央驻湘单位,向关心支持湖南改革发展的兄弟省市区人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清醒认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亟待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二是亟待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的问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三是亟待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受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上升、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四是亟待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还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管不住的事情;一些部门和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我们必须直面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切实解决。
二、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
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必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克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种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受到抑制等不利影响,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拓展更广、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更好、更快的发展局面;要顺应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焕发饱满斗志,以更大勇气、更大责任,谱写更新、更美的发展篇章。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努力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协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全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努力促进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主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做优做强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电工电器等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冶金、有色、建材、石化等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食品、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推进华菱汽车板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加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集聚发展,推进富士康衡阳工业新城、株洲储能式电力机车、南方宇航高精传动、霍尼韦尔博云航空系统、湘潭风电产业园、湖南环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四千工程”,发展壮大长沙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岳阳石化,娄底薄板及加工,益阳船舶制造,衡阳输变电成套装备,郴州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质扩容,引导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特别是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支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和运营中心,以及株洲、湘潭、平江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深入实施“百千万”成长工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额信贷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力度,切实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和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除险加固2824座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抓好56个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新增46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稳定粮食总产在600亿斤以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粮食、蔬菜、油料、棉麻、果茶、食用菌、畜禽、水产品、经济林木等优势产区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体验农业,提升休闲农业。分区域、分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区,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继续推进粮油深加工及物流千亿产业工程,重点扶持隆平高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突破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抓好杂交水稻、蔬菜、棉花、油菜等现代种业技术攻关,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户+基地+企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诚信、检测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城市群,加快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支持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型、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和旅游服务型城镇,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体系。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护,鼓励跨行政层级、跨不同区域共建共享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创新城镇管理和服务,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健全以应急管理、治安防控、救济救援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和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延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挖掘名城、名镇、名村、名居等文化资源,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提高城镇品位,把城镇建设成为人民的美好家园。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提升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加快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加快长株潭“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平板显示、消费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电池与储能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地图服务、卫星应用等新兴信息产业,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制造和服务基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宽带村村通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互联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交换网络体系。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手机支付、数字阅读等平台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启动市州数字城市和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试点。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增强长株潭城市群的带动效应,率先创造“五位一体”建设的经验。加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园区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抓好首批92个重大项目后续服务,努力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升洞庭湖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湖南长江经济带,推动沿江环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大力推动武陵山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构建比较完善、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第四轮省规划产业项目,启动第三轮产业园区建设支持项目。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巩固和提高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入村到户的精细化扶贫,狠抓直接帮扶、整村推进,规范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加快24个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致富,加大对老、少、边、穷、库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物流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发展制造业、农产品和粮食等专业物流,重点建设黄花空港,以及长沙金霞、常德德山等现代物流园区和基地,规范物流行业发展,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服务外包领域。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交易额100亿元以上的商圈、50亿元以上的市场和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实施县乡“流通再造”、农贸市场三年行动计划等工程,支持长沙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渠道。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大湘西旅游经济圈和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开发和监管。提高服务行业整体水平,推进长沙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衡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社保等支持政策,推动鼓励类服务业的水、电、气与工业同价。
(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全面实施《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现代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新型轨道交通装备、高性能数字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工程。强化中联重科等优势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在新能源汽车、3D打印装备、重金属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和共享;建设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完善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绩效评估制度。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开展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抓好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设计创新湖南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国企改革攻坚扫尾,积极稳妥处理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重组整合,优化资产配置。健全省级国资监管体制,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财务监督等监管制度体系。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等体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财政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流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稳步推进预决算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健全财政投资体制,促进财政投资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做实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提高融资能力,加强政府性债务全过程管理的机制建设。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全面完成三年水利改革任务。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需关系的价格机制;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改革。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外贸新兴增长点,促进优势产业企业开拓外部市场,支持有比较优势的软件、技术服务、文化、中医药企业开展服务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合作,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境外优质资产,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外派劳务等品牌的影响。落实省部、省际、省企合作协议,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引进更多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和中部地区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的联系。提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产业链、点对点招商。构筑开放型经济承载平台,推进城陵矶新港区和长沙临空经济区、高铁枢纽配套建设,争取衡阳综合保税区一期如期验收、年内封关运行,加快长沙、衡阳、郴州、永州“无水港”建设。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非禁即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完善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企业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开拓、贷款贴息,以及技术研发升级、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懂市场、善经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启动特色县域经济工程,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县域流动。
(三)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力争完成投资1.8万亿元左右。继续推进“三个一”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百大重点产业项目、八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八大生态民生工程。工业发展,力争完成投资7200亿元。重点推进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年产30万辆乘用车、山河工业城、长沙蓝宝石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800亿元。其中:交通,争取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2000公里;推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航电枢纽、湘江2000吨级航道、岳阳城陵矶临港区等水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杭长和长昆客运专线,以及娄邵、石长线,长株潭城际等铁路项目建设,争取煤运通道岳吉段、怀邵衡、黔张常、渝怀二线实质性开工;实施黄花机场东扩工程、支线机场新建和改扩建等民航项目。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加快大唐攸县电厂建设,核准并开工新建华电常德电厂、大唐华银怀化石煤电厂,争取核准神华永州电厂,力争中电投白市和托口水电站,以及湘电临武三十六湾等风电场、双峰凯迪等生物质电厂投产发电;继续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争农村电网未改村的改造面超过85%;推动1000千伏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加快实施“气化湖南”工程。水利,启动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加快涔天河水库扩建;继续加强“四水”流域综合治理,疏浚航道和河道;推进堤防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城建,重点推进长沙地铁、过江隧道等工程,完善各市州城市主干道、供排水系统,全面推进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建设。生态建设,力争完成投资450亿元。加快以“一湖三山四水”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东江湖、水府庙水环境保护治理和清水塘生态新城等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力争投入达到1000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3.26万套,竣工22万套,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今年各级政府价格调节基金用于保障蔬菜的生产、供应、流通和价格稳定的比例不低于30%。积极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以及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发展湘绣、湘菜、湘酒、湘茶等产业,打响“湘”字号消费品牌。支持湘商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无店铺销售、邮政快递等业态,以及社区商业、家政、养老、培训等居民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强化发展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保障作用。加强资金保障。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等形式扩大再融资;加强银企、银项对接,稳步扩大信贷规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能源保障。保持煤电平稳运行,重点加快煤运通道荆岳段和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加快中石化长郴娄、中石油兰郑长等成品油输送管线,以及中石化道县油库等项目建设。加强用地保障。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工程用地需求,加大闲置土地、违法用地的清理整顿。加强矿产资源保障。加大页岩气、煤、铁、有色等紧缺矿种的找矿力度,提高资源勘查、开发、选冶和加工利用的水平。加强人才保障。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服务,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湖南
深入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重点改革,推进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探索发行湘江治理债券。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八大工程,深入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十大环保工程,重点推进湘江风光带、昭山绿心保护与发展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五区十八片建设步伐,启动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工作,依法关停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完善两型监管体系,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统计制度,开展绿色GDP评价;推进两型标准建设,实施两型标识认证。
毫不放松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节约优先。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推广十大低碳清洁技术;推进以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合同能源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减排工程,全面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广泛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抓好汨罗、永兴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大力推进绿色湖南建设,力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坚持保护优先。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成果,加大对水系、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开展“林业十大绿色行动”,加快青羊湖生态文化示范园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扩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范围。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推广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和应急能力建设。
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倡导并力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并落实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深入开展两型机关、园区、企业、村庄、家庭等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两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五)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社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的良好风尚。
繁荣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申报工作;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加强农家书屋后续维护和管理,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和管理服务。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快建设省博物馆、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工程。促进文化精品生产。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保护好、利用好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永顺老司城、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侗族村寨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天心文化产业园、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和湖南日报传媒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结合,做强广电、新闻出版产业,做优演艺、动漫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资本市场结合,支持快乐购、华声在线、体坛传媒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规范发展艺术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健康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组建湖南广电网络控股集团和演艺集团,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机制。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六)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继续为民办实事。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生态、流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就学、就业、扶贫、救济救助、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投资约340亿元,为民办21件实事。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完善创业激励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确保纯农户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动态清零;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动21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力争在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快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扩大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实施范围,落实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继续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落实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遏制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势头。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慢性病干预和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城乡一体化监管格局,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抓好企业统计联网直报工作,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开展全面小康进程监测。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研究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保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大病医保试点范围,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经办管理体制和便民服务体系。继续强化扩面征缴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社保稽核和审计监督,依法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违规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孤儿保障。抓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家庭特别扶助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残疾人事业,支持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健全特殊人群社区矫正、安置帮扶、集中收治模式和联动管控机制。依法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做好网络舆情分析。落实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因决策偏差引发不稳定问题。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自觉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推进“六五”普法。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大力推进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兴湘与强军相统一,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走湖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完善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体制机制,抓好以战备训练为中心的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提高兵役工作水平,高质量完成兵员征集任务。严格执行政策,认真扎实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
三、真抓实干,不断提高政府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能力
谋好政府应谋的事,干好政府应干的事,管好政府应管的事,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干事创业活力。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实施“一规划两规定六办法”,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经济社会管理、利益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和整合的制度化,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钱管人,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充分发挥省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参事室的作用。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运行和网上办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的环节、手续和时间。继续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年内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
三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坚持阳光行政,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把政府所虑、所谋、所干,都明明白白告诉群众。坚持依法提供服务,推行政务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强化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评估。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选择性执法,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四是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扎实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依法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发展环境,真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让一切诚实劳动者得到激励,让所有依法纳税人受到尊重。深入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整顿规范中介收费和各类协会,从严查处索拿卡要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
五是大力加强政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文风会风,可搞可不搞的事情坚决不搞,形式好看、效果不佳的活动坚决不做,讲排场、乱规矩的做法坚决破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廉洁从政,严守廉政纪律,严查违法乱纪行为,以实实在在的反腐成果取信于民。我们要坚持按规律办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办好湖南的事情。我们要重视基层、支持基层,强化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努力形成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我们要深植于全省人民的伟大实践,从三湘大地汲取源源不竭的动力,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迈稳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努力建设美丽富饶的湖南。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开启了乘风破浪的伟大航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勇于担当重任,不负人民重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湖南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附件一
201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共21项)
1、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500公里;
2、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00座;
3、解决3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4、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
5、建设农村小康示范点,其中,建设127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1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6、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其中,新增沼气用户8万户、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10万户和高效生物质炉灶用户10万户;
7、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500所和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200所;
8、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万户;
9、确保农村五保户年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2400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00所;
10、确保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别不低于265元和115元;
11、完成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100个;
12、保障城市居民蔬菜稳定供应,包括新扩蔬菜专业基地面积10万亩,确保各级政府价格调节基金用于保障蔬菜的生产、供应、流通和价格稳定的比例不低于30%;
13、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400个;
14、完成特困移民解困避险安置10000人;
15、完成行政村配电网改造2000个;
16、解决50万户广播电视盲村用户的收视问题;
17、实施贫困残疾人救助工程,抢救性康复贫困残疾儿童3000名,托养救助服务20000名智力、精神残疾人;
18、帮助80万扶贫对象发展生产;
19、新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机10000个;
20、为14000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
21、实施电话和宽带“村通工程”,即1000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增通电话自然村500个。
附件二
名词解释
1、“四化两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加快建成全面小康,努力走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
3、“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核心是信息化支撑。
4、“气化湖南”:从2011年开始,通过5-10年的努力,采取管道、液化和压缩天然气的方式,向全省县城以上城镇供应天然气。
5、“一规划两规定六办法”:“一规划”,《湖南省法治政府建设十二五规划》;“两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和《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六办法”,《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湖南省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湖南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
6、“四千工程”:壮大一批千亿产业、发展一批千亿集群、培育一批千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园区。
7、“百千万”成长工程:2012年至“十二五”末,年新增营业收入过4亿元的大企业100户以上、过亿元的中型企业1000户以上,年新创办小微型企业30000户以上。
8、“登高计划”:自2011年启动,为期3年。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试点工作的延续与升级。
9、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以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10、“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我省长株潭地区为试点地区。
11、3D打印: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立体加工样式,通过特定的成型设备(俗称“3D打印机”),用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产品。
12、“两不愁、三保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3、“流通再造”:在全省100个左右县城、1000个左右乡镇建设1000个左右的“城镇商圈”,建设县乡商贸流通业的核心增长极和促进消费的主要平台。
14、“无水港”: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15、“三个一”行动计划: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万亿元,重点实施100项重大工程,推进1000个重大项目。
16、百大重点产业项目:从“三个一”项目中选取的10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17、八大基础设施工程:公路建设、铁路通道、航空机场、水运发展、轨道交通、重大水利、能源保障、信息基础等工程。
18、八大生态民生工程: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湖库水环境保护、城乡供水安全提质、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文化、职业教育、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工程。
19、绿色信贷: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一致的金融指导政策和审贷机制。
20、环境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是以企业发生突发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21、湘江治理债券: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发行的湘江治理专项债券。2012年12月,衡阳市已申报20亿元规模的专项债券。
22、排污权交易: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区域内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23、“林业十大绿色行动”: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开展生态屏障建设、城乡绿化美化、森林湿地保护、林业间接减排、林业防灾减灾、千亿产业培育、繁荣生态文化、林业科技创新、生态绿心提质和林业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