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发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00头,年均下降速率超过2006年前的两倍。洞庭湖江豚数量仅有约90头,生存状态尤为严峻。
“长江江豚已经站在了灭绝的边缘。”这是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团队发出的呐喊。
3月28日,《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在武汉发布。报告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00头,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其中长江干流种群年均下降速率为13.73%,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
洞庭湖的江豚生存现状尤其严峻。经历了2012年一系列死亡事件后,科学家估计,洞庭湖江豚数量仅有约90头。而有专家曾指出,在洞庭湖这个单独的区域里,要想维持江豚的繁衍,理论上需要200头以上。
洞庭湖仅剩约90头江豚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11-12月长江干流考察期间,两艘考察船目视发现江豚380头次。经数据分析,初步估算长江干流江豚种群约为500头。而2006年长江考察估算长江干流江豚种群数量为1225头,种群下降迅速,年下降速率为13.73%。
科考人员在2012年10月23日至30日对两个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支流先行进行了考察。初步估算鄱阳湖种群约450头,洞庭湖种群约为90头。
报告中说,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2011年的常规种群监测,洞庭湖江豚种群在过去几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年6月估计种群数量约为230头,过去几年种群的年下降速率超过15%,2012年种群仅有约90头。
目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远少于大熊猫,且种群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的评估报告拟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级别。
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员没有观察到白鱀豚,声学记录仪亦未监测到白鱀豚声信号。“挽救白鱀豚的希望渺茫,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江豚分布呈斑块化趋势
2012年的考察发现江豚分布的区域与2006年大致相同,但生存空间被挤压,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块化的趋势。报告指出,在流动的水体里孤岛化生存,对江豚种群的繁衍而言十分危险。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教授说:“航运阻隔造成江豚迁移困难,水利设施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状况发生变化,江湖阻隔,适合江豚栖息的洲滩区域减少,是造成江豚分布斑块化的几大可能原因。”
声学考察监测到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武汉以下江段,呈现连续的分布态势,湖口至南京水域集中发现了总数量的67%。
科考队员还发现长江干流里分布的江豚在码头港口区域集中。比如考察队在安庆渔政码头、镇江海事码头、芜湖滨江公园等地都发现了3-5头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江豚冒着危险在码头港口区域进行捕食,这可能和码头区饵料资源相对丰富有关系。”王丁表示,“但码头港口区域航运非常密集,对江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就洞庭湖而言,此次考察在洞庭湖适合通航的主要支流内都没有发现江豚,洞庭湖江豚主要分布在东洞庭湖和鲶鱼口至屈原农场的湘江江段,以及鲶鱼口至漉湖农场的草尾河水域,分布区域严重萎缩。
“从此次考察结果可以看出,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因素是饵料短缺、航运水工等人为因素。”王丁教授说。
针对洞庭湖江豚的保护建议
全面禁渔:尝试推行在各豚类保护区内实行全年全面禁渔。
升级保护区:东洞庭湖是上段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但近年来江豚死亡事件频发,江豚种群数量下降迅速。东洞庭湖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岳阳市级保护区,需推动岳阳市东洞庭湖长江豚类保护区升级为省级保护区,甚至国家级保护区,加强该区域的江豚保护。
留出生态廊道:城陵矶水域密集的船舶阻断了洞庭湖江豚和干流江豚之间的交流,而洞庭湖江豚迁移进入干流,是上段江段干流江豚种群最主要的补充,需在城陵矶水域设置船舶航行及停靠标识,合理管理和规划航道,为长江江豚的迁移留出生态廊道。
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一直是长江江豚保护最重要的保护手段,报告指出,要加强现有保护区的管理设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建立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报告建议借鉴湖北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在长江江段的故道和其它合适的地方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2012年12月17日,湖南省召开江豚迁地保护工作联席会,正式确定将东洞庭湖采桑湖作为江豚救护与迁地保护试验基地。